绿色简约靓丽风格的一款自适应式zblog app下载模板,面向于手机app应用、手赚app应用、网赚app应用分享下载网站设计开发,采用左中右三栏布局响应式结构,APP图标排版、分类展示、大幅轮播图、热门/最新APP模块,二维码扫描下载,支持电脑或手机访问浏览,兼容IE9+、Firefox、chrome及Safari等主流浏览器,在PC电脑端和手机端都具有良好的访问浏览体验。
主题特点:
孔子说你遇到时候了,这里没有人去害你,子路以恭敬之心向它们致意。
然而,只有把自己全部的生命和精神需求与整个自然界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从自然界吸取无尽的源泉,将自然界作为最终的安身立命之地,才能够体会到庄子所说的万物之至理,天地之大美[96],享受到生命的快乐,也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问题,而不是仅仅从技术层面上寻求一个暂时的、局部的解决方法。[7]《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在这个问题上,中西之间既有共性,也有不同,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普遍性、特殊性的关系问题。我们按照通常的理解,白马就是马嘛,但是他们对这个概念进行更进一层的分析,指出白马不能等于马,这是一种分析概念论。气之屈伸往来,就是所谓鬼者归也,神者生也,一个往一个来的这样一个过程。而儒家所说的道德情感,既有经验的、心理的一面,又有先验的、形而上的一面,不可一概而论。只要有人类社会,有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有生态问题。
所以看见动物,就不忍看见它死。即使说它与原始宗教有某种联系性,但它的根本内容只是着眼于人的自觉,而不是一种原始的崇拜,这是一个很大的区别。特别到后来的理学,它完全是从气化流行这个层面上来讲,不是一个绝对超越的神。
科学无助于我们内心对自然的感知。我们也可以说,儒家没有发展出独立的以概念推理为特征的纯粹理论理性的认识论哲学,却不能说儒家没有认识论。知道也可以说是一种认识的超越,超越人的主观进而达到一种客观的普遍。有人据此认为,儒家哲学就是道德主义或泛道德主义。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交往,说明儒学自身结构的一种变化。从孔子开始就是这样,孔子提出畏天命[102],敬畏天命,原理就在于自然界而且只有自然界创造了生命,他回答了人从何处来的问题,就从自然界来,所以孔子说天生百物,百物就是包括人的生命、自然界的一切生命。
平等地对待万物、平等地对待生命,鸢飞鱼跃活泼泼地,鸢是一种鸟,在天空中飞,鱼在河里游,活泼泼地充满了生机。[65]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68页。这样一种理性就是目的理性,是人生价值的所在,所以热爱大自然、回到大自然,绝不只是浪漫主义的一个畅想曲,它是一个有实质内容的哲学的语言、道德的语言,只有德性很高的人才能体会这句话的含义。利益的满足并不等于幸福,认识中的自然也不是完整的,自然界是丰富多彩的,人类的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情感需要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那么吸收工具理性是不是意味着遇到无法克服的一种冲突呢? 我提出改变儒学的固有结构,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是为了使儒学更加开放,吸收现代社会工具理性的思想进来。这毕竟是一部分人的看法,大家未必都认同。当然,在解决心灵问题的同时,必然要涉及人和自然、人和社会这样一些关系问题。它必须把人和自然界联系起来,在人与自然的不可分割的、内在统一中去解决人的问题。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心灵的超越。认为从孔子开始的人,有一个重要的理由就是,认为老子的思想是针对儒家思想的,是反面的、批判性的,那么,没有正面的思想,反面的思想又怎么先开始?其实我们可以说,中国哲学从春秋时期开始是没错的。
这个神不仅仅是指天地阴阳不测的那个神、自然界的神妙变化,而且是指人的神明、神明之心,所以才有心者,生之本也这样一个说法。到亚里士多德,则明确提出人是理性的动物。
它是重视自然界的生命意义,在人的生命中去体现、体验这种意义,与原始宗教的那个万物有灵论是不同的。第三层意思就是,生的哲学就是一种生态哲学。在这里,心不是一个实体范畴,而是一个存在、功能的范畴,心是有存在意义的。世界上有一些文明古国,后来不存在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生态受到了彻底的破坏。罗素又提出逻辑哲学,逻辑分析提出所谓原子论。没有深切的生命关怀,是不会这样说的。
所谓自然目的,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的,它不是一个预定的目的,因为它不是人格化的神,而是自然界本身,但自然界本身又是如此的和谐,如此充满生机,以至最后出现人类,并由人类来完成这种和谐。本心就是情,同时又是理,又是性。
康德曾经指出,在西方传统之中,审美情感与道德情感是很难结合的,甚至是绝不能结合起来的。宋代哲学家张载提出乾称父,坤称母,乾、坤是最基本的卦,他将其比作父母。
因为它从一开始就不是着眼解决世界的存在问题,或者如何认识世界的问题,也就是所谓本体论和认识论的问题。[83] 康德:《形而上学导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78–179页。
牟宗三先生有心可以上下其说的说法,在我看来,情也可以如此说,因为在儒家哲学中,心与情常常是在同一个层次上说的,心就是情,情就是心。当然,人心不同于木心,但是它们有相通之处,我们所说的人心就是从心的本义发展出来的。中国哲学缺乏外在的神圣裁判者,没有上帝在那里裁判人间的一切善恶是非,所以不能够使人看到自己的渺小、自己的有限性,但是它有内在的一种无限的潜力,能够使人看到自己的伟大之处,当然这里头容易产生一种自足感。我们不能说它是西方式的宗教,显然不能这么说,但是它具有深刻的宗教精神,这个是完全可以说的。
其中,人文生态学就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之所以重要,就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人类生存发展的问题,关系到人类生存价值的选择问题,所以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中的生态观主要是人文的生态观。但是同时他也很关心一切生命,热爱自然界的山和水,他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97],为什么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如果没有仁者的胸怀和境界,怎么能够乐山呢?如果没有智者的境界,怎么能够乐水呢?山水不就是很平常的嘛,所以,这里边既有美学的问题,也有伦理学的问题。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样一个根本问题着眼来解决,这里头就涉及知识和信仰、情感与理性这一类的重大问题。宗教本身又是从西方移过来的,那么在中国文化哲学中就出现一个共性和个性的问题,西方最早的宗教神学从着重存在论、本体论一类的这样一种论证,后来就出现了宗教心理学、宗教社会学,前者着重于个体心理和精神体验,后者着重于社会现象和社会功能的分析。
一个这样的原理只能被视为共通感。我刚才说一定要对这个所谓宗教的超越性有一个恰当的理解,作为自然界的一个层面去承认它,但它又是自然界这个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和超自然的那样的一个东西要有所区分。
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淑者好也美也,亮者内外通透而无隐蔽也。所以,所谓智慧是人的智慧,当然离不开人性,而且直接和人的心灵问题有关。科学认识为我们提供了知识,有助于人类的福祉。
这两派,一个是离坚白,一个是合同异。人与自然界是一种有机的统一,而不是人与自然界二元对立。
非理性主义是从理性主义逃出的一条出路,这条路却不引向自由,而只更多地缠结到理性主义中去了,因为此时唤醒了一种意见,认为理性主义只消通过说‘不就被克服了,其实它现在只是更危险了,因为它被掩盖而更不受干扰地唱它的戏了。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没有例外,所以从孔子、老子开始,一直到宋明时期的哲学家,以至于明清时期那些主要的哲学家,都是在生的观念中,或者围绕生的问题,建立他们的哲学体系、开展他们的论说的,这个生就是生命哲学。
那这是不是意味着宗教本质发生变化了呢?这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在中国哲学中,不仅是儒家认为心灵具有整体性特征,而且道家与佛教哲学也是如此。
1 留言